走進中橫-太魯閣國家公園水石最美的「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原稱「神秘谷步道」,我自己把它和天祥白楊步道併列為太魯閣國家公園二條老少咸宜的「國民步道」。從入口到三間屋長4.5公里原路折返,大部分的旅客常因時間因素,到了五間屋賣店就折返。沿途常聽到途中旅客的對話,這條步道要走到那裡?要走多久?一條原路折返的步道,我通常都是依自己的時間決定回程,當然,前提是你不是團體旅行,若是團體旅行,設定的時間一定會讓你有壓力,恐怕少了自在及安步當車,更不用說周邊豐富的生態;而這條步道也有登山者由砂卡礑步道上切到大禮及大同部落。若只是健行,仍然建議原路折返,因為往大禮步道就是一路上坡,再加上食物及水不足,及過夜裝備不夠,千萬不要有任何想往大禮部落的好奇心。 砂步礑步道名稱以步道行經的砂卡礑溪為名,砂卡礑溪是立霧溪入海前的最後匯入的支流,16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峽谷、清澈溪流、美麗的岩石褶皺及森林,來到砂卡礑步道的人無不被它美麗的水與石所震懾。 步道兩岸的植被十分豐富,坡度較緩的地方因土壤堆積深厚而有高大且層次的森林。坡度較陡的岩壁則有台灣蘆竹、沿階草比較耐乾的岩生植物。又因三間屋及五間屋皆曾是部落居住地,會發現一些經濟作物。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水也造就了水底魚蝦蟹、水生昆蟲及蛙類等豐富生態,溪床上則常見到鉛色水鶇、紫嘯鶇、河烏等溪流鳥類流連覓食;步道上昆蟲、蝶、山鳥,及台灣獼猴等動物,讓步道處處生機。 砂卡礑步道從日治時期是為了水力發電而修築的道路,因立霧溪水含沙量高,所以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却水,這條路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修建,一直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中止,由太魯閣國家公園規劃為景觀步道,當時步道名稱為「神秘谷步道」,一直至2001年才以大同部落的舊名「砂卡礑部落」為名,砂卡礑泰雅語意為「臼齒」。 每當你走在步道一定會被砂卡礑溪的水與石所吸引,因為這條溪才16公里,再加上地質以大理岩和片麻岩為主,水質終年清澈見底,河流短也沒有水切作用,石頭相對大而少卵石;早期步道允許戲水,但因清澈如碧的溪水常有遊客忍不住游泳、跳水,這條溪雖然海拔低,但水温極低,在無暖身情況下,每年幾乎都有溺斃憾事,國家公園當局為避免憾事發生而禁止戲水。這算是台灣旅遊區的通病,因為旅客希望自由,但當大自然災害或是自己未能評估體能而受傷害時就有許多理由責怪管理當局,讓很多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