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到就做得到【從零經驗到熱氣球起飛的故事】分享系列-最好的季節辦最好的活動
因為秋收稻黃而有了與眾不同的池上稻穗藝術節 記得有人曾說過,台灣美髮師最厲害的是吹頭髮,能夠把任何髮型吹到完美,保證每個人一出理髮廳都是光鮮亮麗。我們在短短四年內,依然神采奕奕地發揮這種「台灣理容精神」,只要頭洗下去,就一定要美美地上場。經歷第一階段「找友軍」、拼裝車建立我群感之後,儘管每年都面臨新挑戰、新問題,團隊始終秉持勤能補拙、齊力斷金的態度,不斷吸收新知、借鏡國際經驗,發掘自身優勢,並透過高效率且頻繁的工作會議,腦力激盪、不放過任何細節,以開放的思維迎戰台灣這項沒有盡頭、沒有滿分、高競爭的觀光活動。我們就像初生之犢,對活動細節講究而不將就,每年皆充滿實驗精神,不按牌理出牌、勇於創新,目的就是要美美地出場,用旅客那發自內心、足以融化我們的笑容,作為最終的標準與目標。 但是,觀光產業是團隊合作,不會因為一件事而成就所有的滿意,卻會因一件事打壞既有的美好,所以當年的準備是全面性,從旅客想要來、到台東及回去之後的反饋都是檢視點,所以任何界面都是成敗的點,當年最常聽到的反應是:「假日遊客接不完,平日卻沒人,幹嘛投資?」這導致產業陷入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但旅遊市場高度競爭,不僅各縣市互相較勁,國際間的觀光產業更是如此。與其依賴旅客的忠誠度或同情心,不如將高度提升、創意增加、商品獨特化,走在旅客需求的前端,提前布局。而政府的視野更該更高、更遠,引導產業前進。 對我而言,觀光活動本質上應該是吸引外地旅客的經濟行為,並且能夠創造在地經濟,逐步達到以最小投入換取最大效益的目標。尤其在天空開放後,旅客的視野更寬廣,見識更豐富,選擇更多,競爭對手已經提升到國際地緣觀光國。如果一個活動無法吸引旅客主動消費,就該退場重新思考,更不能停留在制式化、一成不變的模式。衡量觀光活動成效的標準,應該是它是否能對當地經濟帶來長遠影響。相較於單純花錢辦短暫性歡樂的活動,真正的觀光活動必須以外地旅客為核心對象,而非僅僅滿足在地居民的自嗨需求。然而,台灣許多所謂的觀光活動,卻反其道而行。這些活動非但內銷自嗨,還透過提供消費券、抽獎、免費專車載送各鄉鎮里民來營造人潮,甚至新聞投放也以在地內銷為主。活動現場與沿線充斥著布條招牌,若能與在地環境融合還算合理,但大多數卻只是視覺污染,讓旅客連拍張照片都難以避開這種「醜美」。更諷刺的是,這些活動口口聲聲要創造在地經濟,但攤商卻是一次性、全國巡迴,未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