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小品遊系列-鳳林光復
鳳林被花蓮形容為「校長的故鄉」,2014年成為台灣第一個慢城,落戶在花蓮的我,覺得它是「生活的地方」,是「旅行用餐的地方」,我常在花東行駛,最高紀錄是每週一來回,鳳林是我祭五臟廟在「如意亭」(現改為聚寶源)吃刀削麪、滷味,人數多一點就到月盧打牙祭,以及到金品剝皮辣椒本店買伴手禮的地方,還不至於是「旅行目的地」。而光復早期的馬太鞍濕地,先從欣綠農園由原來豬圈年復一年的蛻變,吃湧泉菜、烤魚,以及老闆捐地蓋展示館一路變化至今、糖廠吃冰,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由綠色迷宮開始至現今1250公頃的平地森林,以及水利局整理的「吉利潭」、季節黃花風鈴木,這一帶一步一步的發展到現在模樣。親子活動的兆豐農場照片也是初始模樣,而一直路過。 但是,因為疫情之故,旅行里程數降低,這兩年把以前習慣「路過」改為「繞路」;把「遠行」改為「小旅行」;把「跨區」、「跨國」改為「拜訪鄰居」;把日行數百公里降為100公里以內,甚至短短30公里;平均開車時速30公里、自行車時速低於5公里,步行時速可能只有2公里;放慢及加長定點停留時間成為現在的旅行模式。旅行距離為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慢,鄰居的美麗就一一浮現,餐飲的口袋清單也越來越多。 以旅行目的地來說,光復鳳林算是小品,是連續假期不想塞車在主幹道而繞道走入的放鬆無憂之地,也是你多次來花東,想跳離觀光客「觀光景點」的旅行清單。 旅行就是要慢,走馬看花太快。但若放慢,一定會像我一樣「跳遊」,每次選停不同的點,再如春天的黃花風鈴木、鳳林溪花海、光復秋芒就要配合季節。 光復去那兒 馬太鞍濕地-很多人到光復也可能就是路過到光復糖廠吃冰,實則週邊的馬太鞍濕地,是一處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濕地,因此孕育出豐富的鳥類、蛙類、底棲性魚類等多樣化自然生態。還能體驗獨特的巴拉告生態捕魚法,讓人不僅可以上一堂生態課,還能嘗到現撈的魚蝦、鹽烤吳郭魚,以及具有生態環保指標的多種湧泉野菜料理。 馬太鞍是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域,昔日這裡長滿了樹豆,因此被稱為馬太鞍(vataan,阿美族語樹豆之意)。而居住在此的阿美族人,發展出「Palakaw」巴拉告生態捕魚法,利用中空的竹子、樹枝等,製作出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讓魚蝦喜歡、小魚能自由出入的棲息地,經過一段時間後,將九芎枝幹提出水面,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而藏放在底層的大竹筒能輕鬆捕獲鱔魚、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