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1, 2022的文章

走進中橫-大同大禮步道

圖片
大禮大同步道可以與得卡倫步道、小錐麓步道和砂卡礑步道視為一體;入口都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太魯閣台地),住民是太魯閣族人。 它的入口有三個,一為太魯閣台地(遊客中心)由得卡倫步道或是恐龍脊(流籠頭)、蘇花公路及砂卡礑步道三個入口。考量停車及入口清晰及便利性,以太魯閣台地為首選。 太魯閣國家公園將步道分「景觀型」、「健行型」、「登山型」及「探險型」四級,讓不同體能的旅客都找得到適合他的健行步道,而大禮大同步道(簡稱同禮步道)屬於第三級「登山型」步道。需具備體能,再加上不到3公里海拔由60公尺攀升到915公尺,是條陡峭的步道,大禮到大同部落實是較平緩的產業道路,但距離加倍。以前在國家公園服務時,因為大禮的陡峭,成了早期招募「巡山員」的術科考試,他們必須背著一顆長圓滾滾的「大西瓜」到大禮來回;而我們當年就知道中級山遠比百岳難纒,短短路程落差大,亞熱帶氣候下,蛇出沒、懸勾子刺人、夏天氣候炎熱,常揮汗如雨,再加上草長得快,濕濕黏黏總讓身體赤炎炎,我們是工作不能選時間,如果你跟我現在一樣,角色已經成為「遊客」身分,我建議你選春、秋涼爽天再上山,冬天東北季風多雨,就碰運氣看看能不能遇到好天氣。夏天真得很熱,但除了颱風,天氣穩定是它的優勢卻太熱,我還是喜歡選春秋季節上山。 大禮和大同都是太魯閣族部落,大約1979年部落居民已經搬下山在現在太魯閣牌樓附近,但原住居民卻仍習慣上山耕作,所以在這兩個部落都仍有經濟作物,而它也是攀登「清水大山」的必經之路,但因清水山沿途水源不多,難度高,也不夠大眾化,現在攻頂的山友不多,倒是大禮大同因為當地住民提供熱情接待住宿,我們以往都是當日單攻,現在則有旅客安排兩天一夜的登山行程,住大同部落者,則有人會安排當天一早走1個多小時到立霧山日出,太陽由太平洋緩緩上升,在海邊及高山角度自然不同。 我曾經當日由台地「恐龍脊」(當地居民較常走的「捷徑」,我們昔稱流籠路,一路攀升,若平時不適陡坡者,走這條不見得會比較快,因為得常休息)到大禮,再下切砂卡礑步道,當年一天可走完將近19公里的環狀步道,看似英勇,下山卻只想把雙腳「吊」起來好好休息,而且大部分都在趕路,我真得不推薦,我們因工作之故,這些地點都是多次上山,趕路較無妨,若是旅行,就好好的放慢速度,慢慢品味,在山上住一晚;登山口也不需走較陡的恐龍脊,可以由得卡倫步道較緩的坡度上山。 前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