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學—春寒水暖傳統市場知道
我跟傳統市場的距離從近到遠,又回到近已經30幾年後了,目前一切均在學與問之間…今年,2022年第一季一定要做個紀錄,台灣首次遇到「雞蛋」荒啊!
我的老朋友知道我是市場長大及養大的人。所以,以前市場何時休、何時忙、甚至拿菜刀「刴雞肉」應該就是我的「常識」,大概只有市場小孩,才更知道何時不該出去玩,得幫忙「做生意」;進入職場,家中也不再是市場小攤商之後,隨著大型賣場的進入台灣,職場工作者因為大賣場的一站式服務,「吃米已經不再知道米價」很久了,所以,傳統市場何時休市、第一時間生活食品的市價波動更不知道變化了!
就是因為過往的市場「常識」已不合時宜,再加上買菜也大約是一週一次,對市場的「常識」更是學得太慢;今年的第一次的「自由人」春假上市場就常「撲空」;原以為開工日之後可以買到温體肉品、可以買到豆腐、可以買到麪條;撲空一次之後,昨天家長問我:「魚、肉買到了嗎」?我還自以為聰明的告訴他,肉品星期一及二休息,今天星期三再出門一次買齊。哈哈哈….一到傳統市場,不管是猪肉或是雞肉攤大部分都休息,擺出來的不像今日新鮮温體肉,「何時台灣攤商這麼有休假觀念,年假放這麼久」?我心理OS著。經細問才知道過年傳統市場的「知識」,原來年假的傳統市場營業時間得看「農民曆」。
配合初九天公生拜拜需求,平時猪肉是星期一及二休息,但過年開市後,會配合初九拜拜,初八一定不休息,接著再休三天;清明節也不殺猪,會休息;看起來過年期間和清明節要買温體肉得跟我一樣多注意了。
至於豆腐,豆腐商告訴我,因為豆腐製程需先在開市前一天泡黃豆;開市當天因温度及配合做生意需求可能較急而可能豆腐不耐放,他不鼓勵家庭需求者在開市後兩天買豆腐,慢兩天等製程較穩定再買,買新鮮豆腐得要有初七之後才上市場購買的心理準備,難怪前幾天撲空。
當然,今天又上了紅棗及蒜頭課。我上次買到台灣紅棗(一包100元可以用很久,要做我的生意可能早就挎了….),特別問今天紅棗是台灣的嗎?店家告知台灣紅棗只有短短一個多月,頂多2個多月,其餘時間只能買到進口紅棗;而台灣新鮮蒜頭則要等到2月下旬或是3月,現在買到的台灣蒜頭較易發芽,剛上市的台灣蒜頭香氣較不足,要慢一點,聽起來很像「豆腐」的邏輯。
早上買了台灣洋蔥,她恭喜我説,今天買就對了,同樣50元洋蔥,今天多一倍量,因為台灣洋蔥季要開始了!哈,終於也有「買對時」了!其實,若細心發現,芭樂、蕃茄、高麗菜、蘿蔔(紅、白)….都是最近適合下手買的蔬果…
今天的市場學,對市場人而言是習以為常的常識,若是「專職」又會「自煮」的家庭主婦就應該是必修課。
比如說,當在傳統市場曾經買過1斤10元的蕃茄,後來1斤要價100元以上時,你做何感想?過年前,「滿屋子」雞蛋,一個簡簡單單不傷腦的事情,你發覺家中雞蛋沒有了,要去買雞蛋時發現「限量」一袋時,一時間突然好大的問號浮現「發生什麼事了」?
也許你要問為何不到大賣場購買?省時省力。記得前不久有則到大賣場買肉品回家發現臭掉的新聞,坦白說,我也發生了同樣的狀況;所以,除非非不得已,我的生活食物以選擇温體與温度優先。既有温度,又可以了解生活脈動,也不會一直被戲稱「天龍國的人」。而台灣的生命力,傳統市場也是最佳體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