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小品遊系列-鳳林光復

鳳林被花蓮形容為「校長的故鄉」,2014年成為台灣第一個慢城,落戶在花蓮的我,覺得它是「生活的地方」,是「旅行用餐的地方」,我常在花東行駛,最高紀錄是每週一來回,鳳林是我祭五臟廟在「如意亭」(現改為聚寶源)吃刀削麪、滷味,人數多一點就到月盧打牙祭,以及到金品剝皮辣椒本店買伴手禮的地方,還不至於是「旅行目的地」。而光復早期的馬太鞍濕地,先從欣綠農園由原來豬圈年復一年的蛻變,吃湧泉菜、烤魚,以及老闆捐地蓋展示館一路變化至今、糖廠吃冰,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由綠色迷宮開始至現今1250公頃的平地森林,以及水利局整理的「吉利潭」、季節黃花風鈴木,這一帶一步一步的發展到現在模樣。親子活動的兆豐農場照片也是初始模樣,而一直路過。
但是,因為疫情之故,旅行里程數降低,這兩年把以前習慣「路過」改為「繞路」;把「遠行」改為「小旅行」;把「跨區」、「跨國」改為「拜訪鄰居」;把日行數百公里降為100公里以內,甚至短短30公里;平均開車時速30公里、自行車時速低於5公里,步行時速可能只有2公里;放慢及加長定點停留時間成為現在的旅行模式。旅行距離為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慢,鄰居的美麗就一一浮現,餐飲的口袋清單也越來越多。
以旅行目的地來說,光復鳳林算是小品,是連續假期不想塞車在主幹道而繞道走入的放鬆無憂之地,也是你多次來花東,想跳離觀光客「觀光景點」的旅行清單。 旅行就是要慢,走馬看花太快。但若放慢,一定會像我一樣「跳遊」,每次選停不同的點,再如春天的黃花風鈴木、鳳林溪花海、光復秋芒就要配合季節。
光復去那兒
馬太鞍濕地-很多人到光復也可能就是路過到光復糖廠吃冰,實則週邊的馬太鞍濕地,是一處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濕地,因此孕育出豐富的鳥類、蛙類、底棲性魚類等多樣化自然生態。還能體驗獨特的巴拉告生態捕魚法,讓人不僅可以上一堂生態課,還能嘗到現撈的魚蝦、鹽烤吳郭魚,以及具有生態環保指標的多種湧泉野菜料理。 馬太鞍是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域,昔日這裡長滿了樹豆,因此被稱為馬太鞍(vataan,阿美族語樹豆之意)。而居住在此的阿美族人,發展出「Palakaw」巴拉告生態捕魚法,利用中空的竹子、樹枝等,製作出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讓魚蝦喜歡、小魚能自由出入的棲息地,經過一段時間後,將九芎枝幹提出水面,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而藏放在底層的大竹筒能輕鬆捕獲鱔魚、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他們堅守不竭澤而漁的原則,讓人感受到阿美族人的生活智慧。 3至4月是箭筍季,行經台九線會看到居民鮮採的箭筍。5月至8月時,馬太鞍溼地開滿了蓮花與荷花,沿著T型木棧道走,倘佯在夏季花海中的浪漫風情,登上瞭望臺,更可俯看馬太鞍溼地的全景,接著到「馬太鞍濕地自行車道」騎車、散步,來一趟充然自然野趣的踩踏之旅。只要緊記花東平地小黑蚊多,長衣褲或是防蚊液記得備齊。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為臺灣首座平地森林園區,這是一個超過30年的平林造林故事,剛開始時是綠色迷宮體驗,一直到樹已成林,自然生態系統建立,為了建立知名度還曾經舉辦空域活動(飛行傘、熱氣球),在樹已成林、服務設施一一完成後,現已成為光復的知名景點。春天賞花、夏季賞螢與賞鳥、秋冬賞楓,一年四季各有不同風采。園區內設有北環、南環自行車道,也是我常捨花圃區而散步健行的地方,很多人以自行車體驗為主,但我仍然覺得自行車速度太快,不足以體會森林漫遊的自在,以及森林在大熱天下的避暑快感。
吉利潭-吉利潭在花蓮光復馬鍚山下馬太鞍溪上湖,長度800公尺有大小雙潭的吉利潭,是天然湖泊。日治時代曾是儲木池的林業經濟,後來成了阿美族的秘境及乾旱祈雨場所。在河川局整治下,也規劃了拱橋涼亭,成了一幅山水美麗的地區景點。在山水天的相互輝映下,雖是小品卻有療癒靜心的效果,如果路過台九線,也許可以特別繞進來,旁邊也有自行車道,與光復鳳林及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可以成為順走騎乘路線。
花蓮光復黃花風鈴木(季節限定)-這算是一個季節限定的美麗風景,不能以景點角度評論它。位於光復和瑞穗交界處,由台九線富興小火車或是富源國小彎入可以到達入口,也可以由光復大農大富平地森地南線沿路觀賞平地造林,到了這裡先吸引我的其實是私人園藝造林的榕樹林,而黃金風鈴木位於興泉圳,是水利單位為了美觀而在水圳兩旁種植了風鈴木,所以每年2月至3月初的花開與花蓮的藍天及山景有了一趟季節的美麗相遇,近身觀賞拍照得行經田埂,若是遇到雨天或是前幾天,田埂會泥濘,也會有水道,要小心慢行,免得翻跟斗與泥巴近身接觸。
鳳林溪浮覆地花海-自2021年開始鳳林鎮公所和農會合作,刻意在浮覆地河床栽植波斯菊。經河川局分流整治後,鎮公所即和農會整理河川浮覆地,在11月及12月間比照綠肥打造一個賞心悅目又乾淨的景點,最佳賞花期應該是寒假及農曆春節期間。這裡的花海不受春耕影響花期,加上遠方山容,及周邊的自行車道、小葉欖仁和水黃皮行道樹的筆直道路成為冬天不錯的季節限定景點。
樹湖櫻花-樹湖櫻花步道位於花蓮壽豐往鳳林的山邊路,這是我避開台九線主幹道的替代道路,還有樟樹林,它的旅遊旺季是櫻花季,大約是每年2-4月之間。日治時代就有栽種櫻花,後來透過樹湖村及愛鄉協會有計畫的陸續栽種成為現今的盛況。我到這裡不是為了賞花,而是想找個人煙較少的地方微旅行。車行至樹湖及豐田之間的山邊路看到兩邊的林蔭大道而想散步才意外看到這條產業道路;我把車停放在山邊路旁,沿著產業道路往上健行,兩旁種櫻花,產業道路長約3.5公里,路況良好,除了部分路段坡度較陡,1公里以內就有2個觀景平台,可以遠眺東華大學一帶,也有機會看到花蓮大橋。是一條在地健行步道。若沒有櫻花,當做運動及登山健行的體能訓練道還蠻適合,我們還開玩笑戲稱它是登百岳前的體能訓練步道。若喜歡生態觀察者,冇骨消等蜜源植物引來不少種類的蝴蝶,行進間紅嘴黑鵯及五色鳥的叫聲不絶於途..。周邊有荖山瀑布,山邊路也是自行車愛好者喜歡騎乘的道路,兩邊林蔭,不會太熱。雖不是大景,但可以視為在地環境教育或是郊山的路線,也可以視為花東多次遊的新景點。
林田山林場-林田山曾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1918年,日本人在花蓮設立「東臺灣木材合資會社」,隔年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並在林田山進行伐木,1938年以後,便開始興建運材鐵道、中山堂、員工宿舍、醫務室、福利社、米店、雜貨店、洗衣部、理髮部、消防隊及幼稚園和小學等學校,讓林田山成為當時生活機能完善的伐木社區,全盛時期更是聚集了四、五百戶的住家,現在規劃為展示區。 林田山林場中,最為經典的建築莫過於中山堂,整棟建築以檜木建造,當時除了提供森榮小學、林場舉辦各項活動之外,1961年有了兩台電影放映機,成為林場的電影院,當林場辦公廳貼出粉色的看電影通知單,連住在長橋里的居民都會搭火車到此看電影。 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開始實施後,林田山的風華歲月走入歷史,如今來到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可以在檜木香的咖啡館喝下午茶,在中山堂遙想當年居民看電影的快樂時光,看看精緻的木雕藝術,漫步於林田山林業文物展示館、鐵道遺迹及老車廂感受林田山過往的風華歲月。
吃什麼呢?
欣綠農園- 欣綠農園是很早就會停駐的用餐點,大約20幾年前就是我們路過的餐廳之一,印象深刻的是老闆阿郎(朱進郎)的說菜,以及目前大家看到的民宿,當年一步一步整理,他說那是舊豬圈,那時候每年都會去,也正如他所說,他希望旅客每次來這裡會看到這個園區越來越美、越來越多元,當年他算是走在旅行前端,讓用餐不只是用餐,從菜色中了解在地食材,從湧泉中得知環境生態重要性,從捕魚懂前人生活智慧,當年更側面知道他還捐地促成生態館及生態步道的社區永續雙贏。
月盧—這是一家視野好,極難訂的家常料理餐廳,有幾道菜需事先預訂,它原來是梅園,第二代改經營餐廳,料理特色以客家及花蓮在地風味為主,因生意太好,曾經休業,店內師傅到壽豐開了「月之盧」餐廳,而月盧也再度復業經營,依然高朋滿座。
孫叔叔牛骨牛肉麪—舊台9線20年以上的老店;隨著新台9線通車,若沒有3兩3絕對没辦法讓饕客特別繞進舊路,看到高朋滿座就知道它不是浪得虛名;不同於一般牛肉麵是牛筋、牛肉或牛肚,它是「牛骨麵」;清燉牛肉湯鮮甜;這個招牌別錯過!價格也十分親民,單一價的小菜份量十足。
滿妹豬腳&林田山豬腳—友善的自行車停車場,原來只是進入林田山林場前的軌道樹下的小店面,滿妹婆婆的古早味豬腳收服了林場工人的胃,如同東河包子一樣,滿妹豬腳在滿妹去世後,原先不想接班的兒子看到新開的滿妹豬腳生意很好,就在對面不遠處另開一家林田山豬腳店,目前各有喜好者。
臭豆腐—鳳林臭豆腐特別之處是韭菜,當然也有泡菜臭豆腐,但臭豆腐加上大量新鮮韭菜就是這裡的特色,知名有鳳林國小對面游翁臭豆腐及公園停車場,各有擁護者。在花東縱谷除了鳳林韭菜臭豆腐外,玉里橋頭臭豆腐、池上福原臭豆腐及關山臭豆腐也都十分知名,池上豆包也是旅行「吃」的美好記憶。
明新冰店(檸檬汁)—鳳林明新冰店的檸檬汁幾乎與新城「佳興檸檬汁」齊名,鮮榨檸檬汁新鮮夠味,也有冷凍瓶可以外帶。
其他餐飲—光復糖廠、聚寶源麪店(鳳林刀削麪及麪食館,原店名為如意亭;也有另一家如意亭,是兄弟)、芳草古樹咖啡… 我介紹的都是老店,近年也有許多特色餐館或咖啡館,選擇性越來越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Camino de Santiago西班牙朝聖之路系列-今天「金害」,不只是起水泡而已

Camino de Santiago-西班牙朝聖之路系列一準備走向一條跟自己比賽的心靈道路

Camino de Santiago西班牙朝聖之路系列—第一天就破百Sarria-Portomarin(宿CASONA DA PONTE) (26.8K;38,192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