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到就做得到【從零經驗到熱氣球起飛的故事】分享系列-最好的季節辦最好的活動
| 因為秋收稻黃而有了與眾不同的池上稻穗藝術節 |
但是,觀光產業是團隊合作,不會因為一件事而成就所有的滿意,卻會因一件事打壞既有的美好,所以當年的準備是全面性,從旅客想要來、到台東及回去之後的反饋都是檢視點,所以任何界面都是成敗的點,當年最常聽到的反應是:「假日遊客接不完,平日卻沒人,幹嘛投資?」這導致產業陷入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但旅遊市場高度競爭,不僅各縣市互相較勁,國際間的觀光產業更是如此。與其依賴旅客的忠誠度或同情心,不如將高度提升、創意增加、商品獨特化,走在旅客需求的前端,提前布局。而政府的視野更該更高、更遠,引導產業前進。
對我而言,觀光活動本質上應該是吸引外地旅客的經濟行為,並且能夠創造在地經濟,逐步達到以最小投入換取最大效益的目標。尤其在天空開放後,旅客的視野更寬廣,見識更豐富,選擇更多,競爭對手已經提升到國際地緣觀光國。如果一個活動無法吸引旅客主動消費,就該退場重新思考,更不能停留在制式化、一成不變的模式。衡量觀光活動成效的標準,應該是它是否能對當地經濟帶來長遠影響。相較於單純花錢辦短暫性歡樂的活動,真正的觀光活動必須以外地旅客為核心對象,而非僅僅滿足在地居民的自嗨需求。然而,台灣許多所謂的觀光活動,卻反其道而行。這些活動非但內銷自嗨,還透過提供消費券、抽獎、免費專車載送各鄉鎮里民來營造人潮,甚至新聞投放也以在地內銷為主。活動現場與沿線充斥著布條招牌,若能與在地環境融合還算合理,但大多數卻只是視覺污染,讓旅客連拍張照片都難以避開這種「醜美」。更諷刺的是,這些活動口口聲聲要創造在地經濟,但攤商卻是一次性、全國巡迴,未曾真正引導旅客進店消費,甚至靠免費小確幸來衝人數。這種模式最簡單、最不費腦,卻無法為地方創造真正的價值。
剛到台東的第一年,我與同仁的一場對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這段對話來自我初到縣府時的業務簡報,當時特別提到「月光海音樂會」。這個活動如今已在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得有聲有色,吸引越來越多忠實粉絲,旅客特地前來並非因為邀請的表演者是大牌,而是為了欣賞太平洋的自然舞台—當月亮從海平面冉冉升起,映照在海面的那份悸動。長年居住在東部的我,深知夏季的月光海特別美,因此對這個活動一見傾心。但當時縣府在規劃活動時存在幾個盲點:既然是「月光海」,卻未對照農曆來選擇最佳時機,而只是像大多數活動一樣,集中在暑假的幾天,因為「剛好人潮較多」。更令人驚訝的是,連滾動檢討都沒有,前幾年更因大雨取消,來不及分析受眾成效,沒研究大數據也是敗筆之一。東管處的成功,正是因為找到了「月光海最美的時刻」,並將其與景致完美融合。你會發現,這個活動的日期是依農曆決定,而非看假日安排。一開始知名度不高,但在口碑行銷的發酵下,即使碰上開學日的平日,仍有許多旅客願意請假特地前來。這正符合我對觀光活動的理念—只要為旅客找到最佳的時間、打造最好的活動,即使是在淡季,也能讓旅客「特別來,而不是順便來」,進而補足業者淡季的旅客不足。活動不一定會馬上一炮而紅,但只要堅持選擇最好的時機與方式,時間會給出答案。
.jpg)
留言
張貼留言